关于一件事作文3篇
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,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,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。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?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件事作文3篇,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小时候,我曾幻想着成为一个什么都会做的人,并且做每件事都能做得像是顶级专家做出来的。可是,随着时间的流逝,我发现那似乎不太可能。我自己就是个很好的例子:我曾学过电子琴,可是,却总是提不起兴趣去练习,弹出的曲子总是干巴巴的,似没有灵魂的人偶。我自己听起来都觉得怪怪的,便越来越对弹电子琴失去了好奇心,渐渐将它荒废了。如今的琴匣早已被我束之高阁,染上了时光的颜色,落上了一层厚的灰尘,无人问今。一如书中的那座秘密花园,但它也许不会那么好运。
与电子琴不同,我从很小就开始学画画,并且非常喜欢画画,尤其喜欢给人偶设计衣服,这个爱好到现在还保留着。从小,我的画就被父母引以为豪。而我并不认为这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,只因很喜欢画,便希望画的更好。所有我学过的特长之中,只有画画是最让我喜欢的,并毫无悬念地成为我所最善长的。于是,我想,我无法成为精通所有技艺的人一定是因为我的能力不足。可是后来,我发现即使是像贝多芬、牛顿那样的伟人,也无法做到,他们也只是擅长一种或很少的几种事,我幻想中的如同神一般的人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的。如果有,那一定是只有输入了各种资料的机器人吧。
正像在海滩上拾贝壳一样,我们无法捡起自己所有喜欢的贝壳,但却能从中挑出自己最喜欢的几个;像参观一座园林,我们不能同时走两条小径,只能选一条我们最想走的。但往往却能到达同样的目的地。精通一件事,不在于最初是否选择了这样事,而是你是否找到了适合于你的事或你有信心和毅力走下去的'路。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,若是你希望在一件技艺上献出自己的天分,取得些许的成功,何必在意那门技艺是什么呢?世上所有的技艺都有其独到之处:演奏者的激情,画者的热情,歌者的倾诉,舞者的优雅…这都是很美的,让人珍惜的技艺啊!
专心于一门技艺,意味着你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、去锻炼。心无杂念地努力,必能一日千里地进步,这样成功的可能性不就更大了吗?既然已知全能的人不可能存在,为什么不坚持奋力于可能的事呢。人生短暂,时光似箭,日月如梭,趁着我们还年少,正处于学知识,长本领的好时光,何不抓住机会拼一次呢?
人生能有几回搏?此时不搏何时搏?自古便有人说:“莫等闲,白了少年头,空悲切。”趁年少我们要向自己的目标奋斗。“少壮不努力,老大徒伤悲。”若是现在发奋努力,哪怕只是在某一件技艺上取得小小的成绩;在老时,当回首自己的一生我们也不会后悔自己学无所成,可以自豪地告诉自己和所有人:“我也曾与命运抗争过。”
即使那一点小小的成绩在别人眼中也许并不算很了不起,但对于我却是来之不易的所以我也是成功者。
他的一生就是一个传奇。
一个出身农家的孩子,只念过两年私塾,识得三百字。少年时拜师学做木匠,他刻的木雕,喜鹊登梅,松鹤延年,栩栩如生,深得众人喜爱。过年时,他为乡亲们画门神,惟妙惟肖。做完了木工活,就捧着《诗经》《论语》看个不停,他读书痴迷得忘了挑水,砍柴。满头银霜的祖母看见了,就唤他,阿芝,吃饭活命要紧,哪见文字锅里煮?那时他仅十四岁,还是小少年,却要挑起一家人生活的重担。
他便是大师齐白石。
我喜欢白石老人笔下的瓜果菜蔬,鱼虫虾蟹,世间任何一种植物、小生物他都能入画,透着尘世生活的烟火气与喜悦,洋溢着寻常人世的一缕温情。
在那幅《他日相呼》中,画上有两只毛茸茸的小鸡,正在争抢一只蚯蚓,两只小鸡紧紧咬住蚯蚓,都不松口。一直不懂得这幅画为什么题为《他日相呼》,后来才恍然明白,原来这两只小鸡何尝不是两个小孩儿?为抢夺好吃的食物动起手来,争得面红耳赤,打得不亦乐乎。不一会儿,雨过天晴,俩人又和好了,如小鸡一般挤在一起叽叽喳喳说个不停。他的画酣然纯朴,有一颗天真未泯的童心。
白石老人暮年时,笔下的虾愈发鲜活,栩栩如生,犹如一群漫步清流的小虾,一不留神游到了纸上,灵动之极。一支笔,一点墨,寥寥数笔,极简极淡,就能让晶莹剔透的小虾画得如此灵气而传神,也只有中国的水墨画能做到吧。他笔下的虾,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,虾身只有五节,真实的虾身是六节,为什么只画五节呢?因为他认为五节的虾身比例好看,更美。如白石老人常说:“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,太似则媚俗,不似为欺世”。是的,任何一种艺术,要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,从来不是轻松自如,信手拈来的。他还所说“余六十年来画虾之功夫若磨剑”。铸剑者十年磨一剑,他画虾细细观察、揣摩、苦练了六十年。还说:“作画要形神兼备,不能太像,太像则匠气,不像则妄。”写作和作画一样,文字不能匠气,匠气就缺少空灵和鲜活之气,没有了飞翔感。好文字从来都是云端上的紫燕,似清风拂面,出水荷花,清新自然。
白石老人与老舍先生是一对忘年之交,情谊深厚。有一年过春节,老舍先生引用几句古诗,请九十岁的老人照诗作画。其中一句便是清代诗人查慎行的诗句“蛙声十里出山泉”。要用视觉形象来表现诗的意境,大概是作画最难的。思考良久后,老人的画作终于完成了。画上一条涓涓清流自山谷中流淌而来,溪流中有几只黑脑袋、小尾巴的小蝌蚪,它们愉悦地嬉闹着,顺流而下。溪水中不见一只大青蛙,却让人仿佛置身蛙鸣阵阵,稻香遍野的田野,听溪水潺潺,鸟语花喧。就想起“稻花香里说丰年,听取蛙声一片”。诗情画意,余韵袅袅。不由得让人惊叹,画中逸品,并不是无声。它是有声有色,静中有动。
老舍先生出的另一道难题,便是赵执信的诗“凄迷灯火更宜秋”,且看白石老人如何在画中表现秋意弥漫,秋风萧瑟的。画中只画了一户小窗,窗内桌子的一角上放着一盏油灯,油灯的火苗倾斜着,是凄冷的秋风从窗外吹进来,火苗忽明忽暗,仿佛等待的人一颗不安份的心。忽然,从窗外飘入一枚红叶,是远方的亲人托秋风捎来的信笺吗?秋风萧瑟的夜里,等待的人久久不能睡去,点着一盏灯火,等他归来。让人想起《红楼梦》中的诗句,秋花惨淡秋草黄,耿耿秋灯秋夜长。思念的秋夜有着说不尽的凄凉。
诗情和画意紧紧缠绕,浑然一体,让人分不清是先有诗还是先有画,仿佛诗人几百年前的诗句,是为白石老人的画作而题的。
古代文人最喜欢的“四君子”与“岁寒三友”是被历代画家反复描绘的素材,它们被文人用来表达自己高洁,孤傲,冷寂的内心,彻底绝了尘世的烟火气。而白石老人打破了历代文人画的传统,他一反常态,以果蔬鱼虫,植物花草入画,平易质朴,生机盎然,一派天趣。不论是柿子,丝瓜,葫芦,还是蜘蛛,螳螂,乌鸦,春牛,肥猪他都拿来入画,大俗大雅,弥漫着对天地万物的敬意。他留下的几万幅画作,千变万化,异彩纷呈,却无一雷同。世间点滴都在他的笔下,传达他于万物深深的情意。
大师曾题画云:白石老人心闲气静时一挥。沉静、寂寞、闲逸,是艺术创作必需的气质,他是一个远离功名浮躁,亲近自然和泥土的人,他的心沉浸在画里,在草木山水之间,一活就是近百岁。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来自尘世,唯有对尘世怀着深深眷恋的人,才能如此细腻传神的表现俗世之美,自然之美。大师从来都是赤子,也只有赤子深爱着,爱着世间值得爱的一切。
有的人,一生只做好一件事。他的一生仿佛是为画而生,一活就是近百岁,留下那些传世的杰作,走了。
他把一生放在画里,用漫长的百年岁月,结一个果。
寒假里,我经历了许多的事,有一件事是令我最感动的。
记得那一天,天空下着大雨,奶奶和我在回家的路上,看见前面的沙井铁盖被掀开。“真臭!”我急忙捂着鼻子,绕着过去,就在这时侯,我看见三个修粪井的工人走了过来,我虽然觉得臭气熏天,但好奇心使我想弄清他们是怎样修粪井的,于是我捂着鼻子悄悄地站在一边。
走到井边,我往里一看,哎呀,真恶心!可是那三位叔叔好想像没闻到似的,专心地在井边查找毛病。多臭呀,他们不怕吗?查了半天,这时一个班长模样的人站了起来,说:“毛病查出来了,是右边那个管道堵塞了,咱们疏通管道吧。”于是三个人拿起工具,又是铲又是掏,干了半天也通不了。那位队长又站起来说:“用工具通不了,得有人下去。”旁边的两个年轻人都争着下去,可队长说:“你们不要争了,还是我下去吧。”说完不等年轻人回答,就下去了,看到这里,我那只捂住鼻子的手慢慢地放下来了。过了好长时间,粪井终于被队长修好了,衣服上满是粪便,可我一点都不觉得他脏。
回到家,队长干活时的样子不时浮现在我脑海中,直到现在,这件事还激励着我,鼓舞着我。
文档为doc格式